復制鏈接
微信好友
QQ好友
【導語】中國優特鋼行業正經歷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。在供給側改革推動下,行業歷經產能擴張、優化調整與兼并重組,產能實現穩步增長,2025年棒材產能突破9200萬噸。然而,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,2025年降至43%,凸顯供需結構性矛盾。在政策嚴控新增產能與市場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下,行業正加速向高端化、集約化發展新階段邁進。
近年來,中國優特鋼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,經歷了顯著的產能與產量調整。自2015年起,中國鋼鐵行業進入長達十年的產能擴張周期,導致產能過剩問題突出。為應對這一挑戰,自2016年起,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重點圍繞去產能、清除“地條鋼”、環保以及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展開。在這一系列措施影響下,優特鋼行業產能經歷了“擴張—縮減—逐步回升”的波動過程。2021年至2025年,優特鋼產能整體呈穩步增長趨勢。據數據顯示,2025年中國優特鋼棒材產能達9218萬噸,較2024年凈增255萬噸,其中新增產能600萬噸,同期山東魯麗刨除產能280萬噸,西王刨除65萬噸。盡管存在部分產能退出,但優特鋼產能仍處于快速上升通道,增長幅度超出預期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,中國優特鋼產業在規模上已位居世界前列,并正處于從“量”的積累向“質”的飛躍轉型的關鍵階段。目前,全國特殊鋼產能規模龐大,其中優特鋼產能約占三分之一,約為5000萬至7000萬噸。從區域分布來看,產能呈現明顯的區域和企業集中特征,華東、華北等傳統工業基地是核心產區,同時產業資源加速向頭部企業集中。以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為代表的第一梯隊企業,憑借規模與技術優勢,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,還在全球特鋼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,引領行業技術發展與結構升級。
然而,從市場集中度來看,中國優特鋼行業的頭部企業集中度相對一般。截至2025年底,優特鋼棒材產能規模最大的企業產能集中度為4.34%,較2024年下降0.12個百分點;CR5(前五大企業)集中度為16.38%,下降0.69個百分點;CR10(前十大企業)集中度為29.40%,下降1.51個百分點。盡管行業近年來持續推動集團化整合與淘汰落后產能,但集中度數據出現下降,主要由于2024–2025年企業新增產能較多,基數擴大,同時受魯麗產能調整影響。總體來看,頭部企業在技術優勢支撐下仍保持較強競爭力,但產能分布格局未發生根本性改變。
在產量方面,近年來中國優特鋼產量呈現出“先降后升”的態勢。2023年起,隨著“普轉優”企業數量增加及新建產線投產,產量逐步回升,較2022年增加595萬噸,增幅達8.08%。2024年,優特鋼總產量繼續增長459.09萬噸,增幅為5.77%。進入2025年,優特鋼總產量達到8453.02萬噸,但工業線材產量出現下降,棒材產量則繼續增長,預計全年產量環比增幅僅為0.37%。從產能利用率來看,整體呈現“先降后增再降”的趨勢,主要受產能增速過快、產量增長有限的影響。2025年,優特鋼產能利用率降至43.00%,較2024年下滑2.75個百分點。近五年來,優特鋼棒材產能利用率從2021年的41.62%降至36.64%左右,2025年成為棒材和工業線材產能利用率近五年來的最低點。盡管2023年以來,在宏觀經濟政策支持及“普優價差”維持高位的背景下,工業線材產能利用率有所回升,但棒材產能利用率仍處于偏低水平。2024年-2025年,“普轉優”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加,但由于供需矛盾依然突出,棒材與線材產能利用率均出現下降,反映出當前國內優特鋼產能仍處于略微過剩狀態。
展望未來,2025年之后,除“普轉優”企業外,其他新增產能預計將較為有限。這主要源于前幾年產能增速過快,以及國家對新增產能的嚴格管控。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4年8月發布《關于暫停鋼鐵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》,明確規定各地區暫停新的鋼鐵產能置換方案公示與公告,未按要求執行的將視為違規新增產能。在這一政策背景下,中短期內中國優特鋼供應能力將保持小幅增長,生產企業結構也將逐步優化,新進入者不斷試水,長期生產企業趨于穩定。盡管當前產能利用率偏低,但在政策引導與利潤水平影響下,未來產能提升空間依然存在。隨著下游需求向高端鋼材方向演進,鋼鐵行業產品結構優化與企業轉型升級將成為未來發展主旋律。
虎寶管家官方公眾號